2017年高考历史最后30天大冲刺试题(6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2017年高考《最后30天大冲刺》(历史)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学生版.docx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教师版.docx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学生版.docx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教师版.docx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
 2017年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历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教师版.docx
 -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答案】B
 (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员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该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答案】B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分/2 min)
 【解析】紧扣时间“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绢价的明显下降”,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字在解答问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题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客观”,“客观”表示这种影响不是明成祖主观的意愿,而是明成祖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结果。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
 ……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4分/2 min)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4分/2 min)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起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
 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
 A.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为现实统治服务
 D.使学生造作文辞
 (4分/2 min)
 【解析】朱熹的主张是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与追求科举功名无关,故A项错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与朱熹的主张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为现实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使学生造作文辞与材料“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的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