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60字。
合理设置对话阅读 生成课堂教学精彩
戴村镇中 吴丹玲 黄建芳
摘要: 当我们潜心钻研阅读,掌握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知识,教了学生们许多阅读的方法之后,我们反而不会阅读了,也没有了以前读着读着就痛哭的感觉。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复杂化,教到最后让学生一看到文章就头痛。为什么不恢复阅读的本源,让阅读成为一种真正能震颤人心灵的情感体验呢?在近两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对话式阅读教学越来越使我着迷,在课堂中也显现出它强大的优越性。它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品味、求真、索疑。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一方面,要求师生之间加强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同时师生双方又要不断挖掘、拓展、创新文本课程,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这就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质。
关键词: 对话式 阅读
缘 起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给失落了。不少教师将阅读欣赏课上成阅读理解分析课,一篇很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乃至挖掘不少“自鸣得意”的阅读理解题,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欣赏欲”,不仅没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华章,使学生局限于被动的阅读训练,更使学生认为阅读欣赏是一种“美貌”的负担,产生抵触情绪。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对话的通道被阻塞了。这样的教学使本应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得面目狰狞,令人生厌。
同时,在不良教学沟通中,教师缺乏与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活性交融,教学上的“单边主义”也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可言呢?西方学者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思 考
综合以上感受,传统教学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一元化,书本教参是权威的,答案是确定的。
二、以书为本,忽视个体生命的主体作用。
三、孤立对待,忽视环境、背景、作者等诸多因素。
四、学生“欠读、欠思考”,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