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17题,约9800字。 - 四川省绵阳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2、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
 4、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5、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6、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宣称“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7、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