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与语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重要篇目,精彩段落,名人名句是很有必要的。<br>
背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记忆,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能力。实践证明:背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br>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背诵呢?<br>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背诵的浓厚兴趣。没有兴趣,背诵并无从谈起。例如:教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一课,在导课时,可以让学生背诵幼儿园时看图学唐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来诱发学生的兴趣。这样通过背诵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为讲授新课作好准备。<br>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穿插背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的理解。例如,讲授初中语文第三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可以让学生背诵有关课文中排比的段落。不过,这样的背诵不宜多,更不宜长,免得影响正常的讲授。<br>
再次,课文中有些段落是文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背诵,就能为文中的情景所感染,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例如,背诵第六册《出师表》,学生通过背诵,一方面会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的情景所感染,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诸葛亮这一“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的崇高形象。<br>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教师的示范作用。凡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段落、篇章,教师能够带头背诵,更会诱发学生对背诵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背诵的积极因素。假如学生在那里背诵,教师却一字一句地对照教材,这样会失去要求背诵的意义。<br>
当然了,背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背诵必须在领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一般应该安排在复习的阶段进行,更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br>
我认为背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背诵指导方法,这是搞好背诵的必要前提。<br>
诗歌之类的背诵应该指导学生从理解诗歌的意境入手,要懂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道理。例如背诵《回延安》这一课,就要指导学生找寻诗中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会诗人贺敬之重回延安后油然而生的那种抚今思昔的激情。这样才容易熟记。<br>
散文的背诵稍微难了一点,应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和内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叙述作品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作品的内在联系。例如,背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就要使学生掌握全篇结构,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在思维印象中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这样,背诵起来也就不困难了。<br>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适当安排和指导学生背诵,促使学生的思维健康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br>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语调”,这里讲的并不是背诵过程中的语气轻重、调子高低的现象。那么,什么是语调呢?这是一定程度的象幽默、嘲弄、讽刺、庄严、冷漠、精确、抑郁、喜悦、悲观、乐观的现象。<br>
生动的,富于时代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永远和那独特的语调相关连,这语调正是不同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的具体反映,而读者也就透过人物语言的语调,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性格并与他的内心世界相接近。<br>
教材《故乡》中少年闰土的语言是这样的:“第二天,我便要他捕鸟。他(闰土)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山,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就罩在竹匾下来。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鹄、蓝背……”<br>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你也去。”<br>
透过这短促、跳动着的语言节奏,鲜明、清新的语言色彩,农村少年闰土的那种纯真、坦率、充满生气与友谊激情的语调显得多么强烈!这语调不是最恰当地表现了一个刚刚开始生活的农村孩子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充满新奇感觉和无限热爱的心情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