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学案1(7份)
- 资源简介:
-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 第一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学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学案).doc
 -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
 在古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尽管民众对政府强烈不满,却从未出现过除君主制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府体制。但雅典人却不愿忍受君主和贵族的专横统治,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普通公民做主的奴隶制民主国家。
 梭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它所确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思想家汲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益营养,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所以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关于“引言”
 引言分四部分:
 1、介绍雅典城邦在古希腊文明中的地位,指出:雅典城邦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而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的基石;
 2、介绍梭伦改革的背景,指出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工商业奴隶主与氏族贵族的斗争激化了雅典的社会矛盾,梭伦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
 3、概括梭伦改革的内容:从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自由出发,废除债务奴隶制;从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出发,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从建设国家政体需要出发,改革国家权利机构;从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需要出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4、简要评价梭伦改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消除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平民获得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城邦的强盛开辟了道路。
 关于“学习要点”
 1、“梭伦改革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对应教材第一课,揭示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2、“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教材第二课,了解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特点;
 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课,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关于“学习建议”
 “联系雅典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揭示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分析它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教师在处理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改革的特点时应该注意史地结合、史政结合、史论结合,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古代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引导学生用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从梭伦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分析改革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观分析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程目标: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荷马时代;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间的辩证关系 阅读摘要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纲要图示
 情景再现
 辩论比较
 ……
 第三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课程目标: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公元前560年雅典建立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探究梭伦出走后僭主政治建立的原因 研读理解 ① 认识一种政治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但进步的最终会取得胜利
 ② 通过肯定梭伦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梭伦改革是希腊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 为什么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现 梭伦改革局限性的原因 从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中探究其改革的出发点 辩证分析
 教材结构:
 1、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2、梭伦改革的评价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2)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本课重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本课难点: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石的原因
 引言分析:
 1、形成僭主政治的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梭伦出走他乡
 2、对僭主政治的评价
 推动雅典工商业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重要概念:
 1、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其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僭主政治取代的一般是贵族寡头政治,继僭主政治后一般会出现民主政治,所以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
 ……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1课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活动1】阅读本单元第1课P106—109,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概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上: 统治的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1、政治: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1)实行幕藩体制。
 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影响: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2)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农、工、商、贱民。
 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结合P107第二段第7行了解)
 2、外交:幕府推行“锁国政策”。
 二、经济上: 产生并发展。
 三、外部原因: ,日本陷入 危机之中。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
 2、概 况: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 “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大门,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
 3、影响: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更加暴露了幕府统治的腐朽,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
 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活动2】阅读本单元第2课P110—113,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概括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