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28题,约17070字,有答案解析。 - 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3、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5、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民贵君轻
 D、和谐中庸
 6、“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7、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8、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9、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