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学案习题1(打包21套)
- 资源简介:
-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学案习题)(打包21套)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3.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4.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5.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0.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6.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71.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72.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7.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课前预习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1.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2.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学案1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3.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学案2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4.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8.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69.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前预习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5.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6.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1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7.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2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338.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70.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73.doc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74.doc
 -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长训练 人民版选修1 
 夯基达标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逐步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奴隶起义频繁
 解析:春秋时变法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故A错。宗法分封制是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制度,故D项与题干无关。C项内容是西周正常的等级秩序,春秋已不存在,B项正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破坏,故符合题意。
 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是( )
 A.社会转型
 B.诸侯争霸
 C.改革的出现
 D.封建经济发展
 解析:春秋战国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变革,也就是社会转型,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上层建筑宗法分封制崩溃和中央集权制逐渐确立。B、C、D都不能全面反映这些变化。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特征的是( )
 A.诸侯争霸
 B.井田制瓦解
 C.宗法分封制瓦解
 D.新兴地主力量发展
 解析: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而B项是这方面的表现。
 答案:B
 4.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优势
 解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各国统治者的变法都围绕着富国强兵进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以便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取得优势。
 答案:D
 5.被商鞅认为是“末业”的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工商业 D.纺织业
 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民耕织,限制工商业,所以工商业被认为是“末业”,农业为“本业”。
 答案:C
 6.商鞅变法时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答案:D
 7.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答案:C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爵
 D.奖励耕战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4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成长训练 人民版选修1
 夯基达标
 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 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对③、④的理解;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使旧贵族失去了基于出身的特权,地主、平民因军功而授爵、任官、授田宅,故③、④正确。①、②明显符合题意。
 答案:D
 2.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从选项看,①②③④中只有一个是错的,变法损害贵族利益,因而得不到他们支持,故排除③。其中①既是变法的原因,又是条件,因为落后,国君急于变法图强,因而成为条件。
 答案:C
 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以题干所引材料看,文中的“人”反对变法,反对变法是因为变法损害其利益。
 答案:A
 4.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 )
 A.商鞅不是秦国人
 B.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C.商鞅有谋反野心
 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
 解析:商鞅变法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因而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B
 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 )
 ①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②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 ③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④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
 ……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答案 B
 解析 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3.王安石的《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 )
 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
 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要抓住诗的内容,由“信诚”和“一言为重”可知,商鞅变法注重诚信和承诺,故正确答案为D。其余三项均不能从诗中体现,可排除。
 4.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 )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 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 ④商人阶层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