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20讲教案(打包20套,必修三)
- 资源简介:
-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_20讲教案(打包20套)新人教版必修3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0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71.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1讲近现代世界科技硕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74.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2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77.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3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80.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4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85.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5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88.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6讲毛泽东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91.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7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94.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8讲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95.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9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99.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02.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0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04.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16.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3讲宋明理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19.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4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22.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5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25.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6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27.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7讲启蒙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30.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8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33.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9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7071901135.doc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复习指南 【P111】
 课时 高考考点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第2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3讲 宋明理学 汉代以来至唐朝的儒学状况;复兴儒学运动和“理学”的形成;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第4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进步思想及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对学风的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评价
 时空定位 【P11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将儒学发展,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从而奠定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开创了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演变是与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夯 实 基 础 【P111】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基础梳理】
 背景条件
 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
 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争霸,竞争人才,开放言论。
 社会:贵族没落,士阶层日益活跃和受重用,平民日趋崛起。
 思想文化: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概念
 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影响
 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文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重难突破】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也十分有益;还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真题演练】
 【例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
 ……
 第3讲 宋明理学
 夯 实 基 础 【P115】
 一、程朱理学的背景
 【基础梳理】
 背景
 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无法控制人心。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宋朝时期:庶民社会来临,儒家需要重新诠释伦理规范。
 【重难突破】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衰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真题演练】
 【例1】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
 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
 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解析】材料中学者李舰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将“后之儒者”与“古之儒者”相对比,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即A项正确。李舰对“古之儒者”与“后之儒者”的不同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即B项正确。由“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可知,李舰批评当时的儒学对民众影响不像之前那么大,对
 ……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复习指南 【P120】
 课时 高考考点
 第5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6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讲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时空定位 【P120】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研究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古希腊伦理哲学形成。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出现。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序幕最先在德意志拉开。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第5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夯 实 基 础 【P120】
 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梳理】
 1.背景
 (1)政治条件: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经济条件: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3)主观条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概况
 代表 主张 意义
 智者
 学派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社会道德方面,不应强求一律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苏格
 拉底 ①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③善是人的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
 士多
 德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重难突破】
 1.全面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