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打包29套)
-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打包29套)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1.2.1理解新人教版20170912121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1.2.2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新人教版201709121213.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1.2.3知识迁移和论点论据的判断新人教版20170912121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2.1.1新闻阅读新人教版20170912121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2.1.2传记阅读新人教版20170912121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2.1.3科普文章阅读新人教版20170912121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3.1.1小说阅读新人教版201709121218.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1.3.1.2散文阅读新人教版20170912121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新人教版201709121220.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2文化常识新人教版20170912122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3文言断句新人教版20170912122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新人教版201709121223.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5分析综合新人教版20170912122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2.1形象的鉴赏新人教版20170912122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2.2语言的赏析新人教版20170912122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2.3表达技巧的鉴赏新人教版20170912122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2.4思想情感的品味新人教版201709121228.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3名句名篇的理解和识记新人教版20170912122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10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新人教版201709121230.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1词语包括熟语的正确使用新人教版20170912123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2辨析并修改蹭新人教版20170912123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3语言表达连贯新人教版201709121233.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4仿用句式新人教版20170912123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5常见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新人教版20170912123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6图文转换新人教版20170912123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7选用变换句式新人教版20170912123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8压缩语段新人教版201709121238.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3.9扩展语句新人教版20170912123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4.1.1明确高考要求了解作文等级标准新人教版201709121240.doc
理解
三年真题•大聚焦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解析】选C。A项,断章取义,其信息区间在第一自然段,根据文意“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作者同样认为是偏狭的,因此不能说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是一致的。B项,曲解原意,其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根据原文可知,“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在文本中没有体现。D项,以偏概全,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根据原文可知,还应关注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
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
三年真题•大聚焦
一、(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见原文第二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王国维的意思是怀疑是可取的,但需要史料为依据,而C项的意思是只要以史料为依据,就不会再怀疑了,属曲解文意。A项见原文第一段“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可知其正确。B项见第一段“从‘三
……
知识迁移和论点、论据的判断
三年真题•大聚焦
一、(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解析】选A。A.曲解文意。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选C。C.强加因果,原文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可见无因果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
……
明确高考要求 了解作文等级标准
三年真题•大聚焦
1.(2016•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类卷标杆作文示范
存其资,策其道
鲲鹏之意常在,而相马之术难寻。万物皆有道,循道顺道则生,弃道逆道则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若不饱,则力不足,难行千里。策之,须至情至性,以九海神木为鞭,方可操控如心。而寻常的马,一顿只需数升草料,北市可买御马之鞭,匠人亦可驯之。
起点不同,所给予的鞭策也就不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者,可鞭之;而驽马一日数里,也可欣然予以奖励。
万物皆有向上之意,然天资所限,小草可生长数寸,大树可参天数尺,山峰则能拔地万丈。小草只需数滴水,大树要浇灌,山峰则要积淀千年。万物有道,以相马之术相万物,马道顺道,方能各得其所,发挥其最大潜力。
人,身为万物之灵,芸芸众生,自然也有一套各自的道法。仲永之辈,流连于交际人群中,自然是天资陨灭,而交际能手对此却甘之如饴;让钱钟书去唱歌肯定是笑话,但他拿起笔就能叱咤风云;拿破仑不能参加选美,刀与马才是他的舞台。事事不可强求,若无视道的存在,逆道必亡。
读书的儒士,就要以书填其室;将军之资,就要从小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漠北。有优秀的资质,就要用优秀的方法锻造;寻常的钢铁施以烈火会粉碎,真金却不惧火炼。
相术,用在马上是马的福音。它使天资不足的马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