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打包10套)
-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打包10套)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新人教版20170912120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2文化常识新人教版201709121203.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3文言断句新人教版20170912120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新人教版20170912120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2.1形象的鉴赏新人教版20170912120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2.2语言的赏析新人教版20170912120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2.3表达技巧的鉴赏新人教版201709121208.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2.4思想情感的品味新人教版20170912120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3名句名篇的理解和识记新人教版201709121210.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3.7选用变换句式新人教版201709121211.doc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
核心梳理•提技能
一 文言实词
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
(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
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
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
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
(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
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 古义及感情色彩 今义及感情色彩
爪牙 武士 褒义词 坏人的帮凶 贬义词
乖 偏执 贬义词 听话,不闹 褒义词
谤 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 诽谤 贬义词
3.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在阅读时遇到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4.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某个实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意义也随之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5.同义复词
……
文言断句
核心梳理•提技能
文言断句
【识记点拨】
解大意;抓标志;辨句式;核常识。
文言文的断句依据
1.解大意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该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2.析对话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三个“曰”字,构成了语段中的三个语意层次,据此可进行断句。
3.辨虚词
文言文中,虚词多用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因此虚词是文言断句的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一般的,虚词有其独特的位置。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置于句首末的虚词有:焉、也、以,可据此断句。
4.找动词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析名代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6.辨句式
……
选用、变换句式
核心梳理•提技能
一 理解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
【识记点拨】
抓标志,熟记各种句式的特点
1.从表达角度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
2.从结构角度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
【提醒】长句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得多,三是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3.根据表达习惯分,分为常式句和变式句。
变式句指语序特殊的句子,也称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和修饰语与中心语倒装。修饰语与中心语倒装主要有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三种,也是为了强调。
4.根据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分,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
【对点通关】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请认真听课。
A.什么人他都特别熟悉。 B.严禁吸烟!
C.你认识季老师吗? D.天安门多么雄伟壮丽啊!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祈使句,发出命令或请求。A.陈述句,叙述事实。C.疑问句,提出问题。D.感叹句,抒发情感。
2.下列各句中是主谓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A.多么委婉清丽啊,这琴声!
B.给英雄的慰问信不断地飞来,从厂矿,从农村,从祖国各个地方。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D.我被雨淋湿了。
【解析】选A。A.主谓倒装句,谓语提前;B.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D.被动句。
3.下列各句中不是复句的一项是( )
A.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了解明朝的历史。
B.因为到了惊蛰,所以水中的青蛙开始叫了起来。
C.虽然海鲜营养丰富,但是吃多了对肠胃有害。
D.丁家庄是一个盛产冬枣,只有五六十户人家,靠近徒骇河的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小村庄。
【解析】选D。D.单句。A.假设关系的复句。B.因果关系的复句。C.转折关系的复句。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从连贯和句式角度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人们摆脱了凡俗的喧嚣与诱惑,屏气凝神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