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过关检测+综合检测试题(8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过关检测 综合检测 (8份打包)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docx
阶段检测(二).docx
阶段检测(一).docx
综合检测(二).docx
综合检测(一).docx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应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泾阳/径流 嘘唏/翕动
聋瞽/中鹄 走谒大王/拜谒
B.不遑/幌子 踧踖/措辞
缱绻/疲倦 具赀诣问/锱铢
C.裨益/婢女 不啻/敕造
惙然/啜泣 翘然矜鸣/讥诮
D.帝畿/犄角 莲萼/扼杀
亵渎/弑君 瑶簪宝珥/耷拉
解析A项,jīng/jìng,xī,gǔ,yè;B项,hung/hung,jí/cuò,qun/jun,zī;C项,bì,chì,chuò,qio;D项,jī,è,xiè/shì,ěr/d。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风鬟雨鬓
景从云合
B.愚义之,为斯文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C.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成以其小,劣之
D.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又家于人间
解析A项,风、雨:名词活用为动词,风吹着,雨打着。景、云:名词作状语,像影子,像云彩。B项,义: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义。岁:名词作状语,每年。C项,怛: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忧伤。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劣。D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疏:奏疏,这里是“陈述”的意思。家:在这里是“安家居住”的意思。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1820007)
A.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B.命坐于灵虚之下
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C.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
D.饮讫,复以二觞奉二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解析B项,均为介词,表处所,在。A项,乃:相当于“于是”/加强语气,形成判断。C项,而:表修饰/表承接。D项,以:介词,把/介词,用。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51820008)
A.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
B.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
C.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D.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
解析A项,依然:古义为“恋恋不舍的样子”,今义为“依旧”。B项,宁可:古义指“怎么能够”,今义指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C项,前人:古义指“前面的人”,今义指“古人,以前的人”。
答案D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5~6题。(6分)
粉蝶儿 和晋臣赋落花①
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
……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应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圈养/终成眷属 堤坝/提心吊胆
作祟/崇山峻岭
B.鸟瞰/不堪一击 玷污/拈轻怕重
模仿/装模作样
C.禅让/潺潺流水 评估/怙恶不悛
搪塞/敷衍塞责
D.媲美/鞭辟入里 龃龉/咀嚼品味
看守/看家本领
解析A项,juàn,dī/tí,suì/chóng;B项,kàn/kān,diàn/niān,mó/mú;C项,shàn/chán,gū/hù,sè;D项,pì,jǔ,kān。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仕途和人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最后都走上了贪腐这条路,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后“ ”,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2)行业文化建设,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动力。行业文化本身也体现着儒家思想,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 ,相得益彰。
(3)文章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象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领略到两位大师的象征艺术写作手法的 之妙。
A.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B.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
C.异曲同工 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D.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解析“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1)句由“不同的仕途和人生”“最后都走上了贪腐这条路”“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可知应用“殊途同归”;(2)句由“行业文化本身也体现着儒家思想”“相得益彰”可知应用“不谋而合”;(3)句两位大师的艺术手法不同,但艺术效果一样,故选“异曲同工”。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解析A项“邂逅和相逢”语意重复。B项中“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搭配不当,应为“水平不断提高,意识不断加强”。C项语序不当,“每年”应在“10%”前。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有一次,葛新爱在电影上看到了张燮林的直拍削球,简直被迷住了。于是,她就放弃横拍削球,遥拜张燮林为师。1973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中,这一对没有见过面的师徒见面了, 。
(2)语言的丰富多彩,往往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反映。 ,很难写出生动
……
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应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经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地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地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期,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沈雅婷《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解析C项,“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应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清代统治者对有识之士的警告没有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解析B项,“都”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元、明、清三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解析C项,“做法也是合理的”不符合文意。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活 着
喜春来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女人的手抖抖的,捏不住笔。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