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78字
研究《荷花淀》的接受史,可以发现人们关注的中心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话描写、诗化特征、作家主体心态、男权中心话语等等,并且研究成果相当深入。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重复性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严峻问题。《荷花淀》的审美内涵是否已经穷尽,是否再也无法寻找介入的途径?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通过意象分析这种新的视角来探讨《荷花淀》艺术魅力永恒的原因。
《荷花淀》中的意象呈现主要有三种:“芦苇”、“荷花”、“水”。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意象选取并不一定是作家孙犁刻意为之,因为荷花淀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现有资料,它位于河北 省中部,淀内共有143个淀泊,3700条沟壕,12万亩芦苇,5万亩荷花,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白洋淀主要水产植物有芦苇、莲藕、菱角、鸡头米等十几种,其中以芦苇为大宗,是全国芦苇和芦苇加工产品的重要产地。[i]由此可见,荷花淀(或说“白洋淀”)的环境构成主要就是这三种物象。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意象是一种艺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但是这种并非刻意为之的行为并不成为阻碍本文继续研究的理由。单就文本而言,意象对于小说艺术魅力的展示与延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范畴,但是内涵难以确定。有学者认为应该从比较中规定它的涵义。与物象相比,“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与意境相比,“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就意象的独特审美价值而言,“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ii]某些意象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民族审美心理机制中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比如说,月亮代表恋乡、香草表示高洁、红豆意味相思等等。那么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荷花淀》中作家创造的意象群在古典文学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内涵: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一般来说,荷花在夏天绽开,民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的生日。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就连现代诗人朱湘也写过实验性诗歌《采莲曲》等等不一而足。由以上凡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芦苇。在古代诗词中,“秋天的芦苇”往往是一种具有浓郁悲剧人生色彩的象征,如《詩·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居易《长恨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秋天的芦苇”实际上是两种意象的组合,重心在于“秋”这一传统文学中的忧伤意象规定了芦苇的情感所指。夏天的芦苇则不然,它的白色给人一种洁白明净的感受、它的质地则标识出坚韧温润的情感意味。当代作家曹文轩在《草房子》等小说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过芦苇这一美好意象,芦苇荡亦成为他叙述的一个主体世界。毫无疑问,《荷花淀》(包括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芦苇》)中的芦苇指向于后一种内涵。
水。“水”的意象内涵很多,如作为一种时间意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示出一种时间易逝的人生失落感;作为
①《河北名胜志》,河北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第185页。②《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64、66页。
③《中国心象——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贺仲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