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三教案(22份)
- 资源简介:
- 【人教版】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打包22份,)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3课 华盛顿会议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 维护和平的的尝试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六单元第1课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六单元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六单元第3课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四单元第2课 冷战的开始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 美苏争霸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1课 朝鲜战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2课 越南战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6课 两伊战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7课 海湾战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教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教案.doc
 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 了解凡尔赛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通过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论从
 史出
 讨论
 探究
 概括
 阐释 通过分析凡尔赛体系不能保持国际秩序长期稳定的原因,认识其本质,加强大国强权政治是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不稳定性的因素
 国际联盟的建立 国联盟约;国联被英法控制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圣日耳曼条约》
 2.《纳伊条约》
 3.《特里亚农条约》
 4.《色佛尔条约》
 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2. 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因素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国联盟约
 2.国联被英法控制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及国际联盟的建立
 难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人们翘首以盼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并签订了体现战胜国意志的《凡尔赛和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它能维护欧洲和平吗?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
 1.《圣日耳曼条约》
 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
 2.《纳伊条约》
 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
 3.《特里亚农条约》
 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
 4.《色佛尔条约》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美日矛盾;
 《四国条约》 了解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通过对亚太地区矛盾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论从
 史出
 问题
 探究
 概括
 阐释 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五国条约》的内容、结果
 中国山东问题 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 美日矛盾
 2.《四国条约》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2.《五国条约》的结果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
 2.《九国公约》
 重点:华盛顿体系签定的条约
 难点: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导入新课】
 通过凡尔赛会议,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巩固了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优势,而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失败。而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又使美国十分不甘心,因此在美国的主持下,又召开了一个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奠定秩序的华盛顿体系。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 美日矛盾
 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可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从而引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然后教师可适时指出,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署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一旦这种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就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
 第4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国际联盟的性质;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 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问题探究 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苏俄的和平外交 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 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 评价苏俄和平外交的意义 问题探究
 《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 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 《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对德国的意义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非战公约》的签订 签订《非战公约》的原因;《非战公约》的基本内容 《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 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