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ppt225(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课件共60张,学案练习约16730+6660字。
第5课 劝学(节选)
(一)作者简介
生平
经历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主要
作品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评价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二)人物轶事
集市之游
相传,荀子是一个长寿的学者。他曾到学术风气很好的齐国讲学、游历。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主讲。
荀子住在稷下学宫的时候,闲暇时经常出去逛街。临淄是一个大都市,繁华热闹,一条街上有各种作坊,叫做百工之廛(chán),也就是今天的市场。荀子信步走到一家染坊前,只见染匠正在那里卸车,车上装的是一包包的草,就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呢?”染匠看到荀子的一袭青衫,说道:“老先生,这就是我们用的蓼(liǎo)蓝,你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用它染成的。”荀子抓了一把放在手里,摸了摸,又看了看手指,说:“可我的手上并没染上色啊。”染匠笑着说:“天下哪里有能直接做染料的草呢?我们得先把它熬成汁,凝结后就叫靛(diàn)青,才能染布,靛青比蓝草要鲜艳得多。”荀子点点头,又踱到旁边的木匠作坊,看木匠正在用墨斗画线。只见匠人把染上墨水的线从墨斗里咕噜咕噜地抽出来,绷在木板表面,轻轻一弹,一道笔直的墨线就出现在木板上,旁边的匠人按线把木板劈开。荀子指着地上的一段弯木头问匠人说:“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木匠说:“这就是组成轮子的‘牙’,你看,每一块‘牙’都有确定的弧度,几块这样的‘牙’合在一起,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车轮。”荀子问道:“这木材,天生就是这样弯曲的吗?”木匠笑着说:“老先生,这怎么可能呢?这些木材原本都是直的啊,运来之后,要先按尺寸锯成段,然后用火烤,边烤边弯它,然后按图样固定住,几天之后,它就不会再弹起来了。老先生,天下哪里有生来就适合做车轮的木材呢?都得需要我们木匠把它弯成合适的形状啊。”“集市一日游”给荀子的感触很深,从此他更加注意从生活中学习,向别人请教了。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背景链接
两千二百多年以前,正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游学的荀子应邀为学生们作演讲。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
……
课时跟踪检测(五) 劝学(节选)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虽有槁暴(晒干)
② 以为轮(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赋,资质)
⑥非利足也(走得快)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洪亮)
⑩而闻者彰(明显)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解析:选A ③跂:踮起脚跟;④致:达到;⑧绝:横渡;⑩彰:清楚。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 ①于:从;②于:比;③而:表递进;④而:表转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B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
5.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