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二历史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试卷(32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docx
 │1.2 汉代儒学.docx
 │1.3 宋明理学.docx
 │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docx
 │2.2 中国的古代艺术.docx
 │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docx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 “顺乎世界之潮流”.docx
 │3.2 新文化运动.docx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x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docx
 │4.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ocx
 │4.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ocx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docx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docx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docx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6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6.1 蒙昧中的觉醒.docx
 │6.2 神权下的自我.docx
 │6.3 专制下的启蒙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docx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7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7.1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docx
 │7.2 追寻生命的起源.docx
 │7.3 人类文明的引擎.docx
 │7.4 向“距离”挑战.docx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检测):专题8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8.1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docx
 8.2 碰撞与冲突.docx
 8.3 打破隔离的坚冰.docx
 8.4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docx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docx
 1.1 百家争鸣
 [学业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家应是( )
 A.韩非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5.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涵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0.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能力提升]
 11.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2.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
 D.加强了思想控制
 1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礼乐秩序 D.法制建设
 1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15.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1.1 百家争鸣
 [学业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家应是( )
 A.韩非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5.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涵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0.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能力提升]
 11.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2.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
 D.加强了思想控制
 1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礼乐秩序 D.法制建设
 1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15.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