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作业+单元检测试题(32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2017年秋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课后作业+单元检测) 
 第10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docx
 第11课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docx
 第12课 新时期的理论成果.docx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docx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ocx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docx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docx
 第17课 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docx
 第18课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docx
 第19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docx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docx
 第20课 破解生命起源谜团的进化论.docx
 第21课 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docx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docx
 第23课 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docx
 第24课 蓬勃发展的音乐和影视艺术.docx
 第2课 宋明理学.docx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docx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docx
 第5课 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docx
 第6课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docx
 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docx
 -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基础达标]
 1.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仁”和“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
 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能力提升]
 6.《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
 ……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基础达标]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3.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
 姓名 称号 思想家
 籍贯 福建泉州 主要思
 想主张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生卒年 1527~1602年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4.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经世致用”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 )
 A.“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B.“天命论”“生知论”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民生之本”
 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7.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中,在唯物主义哲学领域成就最突出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顾炎武
 9.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4.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
 A B C D
 5.“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