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3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8套)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8套)鲁教版必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小专题大智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3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小专题大智慧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__发展循环经济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_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小专题大智慧“3S”技术的判断及应用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小专题大智慧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1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小专题大智慧我国能源问题分析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2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_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2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2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__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2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小专题大智慧我国的农业与粮食问题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3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3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116337.doc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
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1)代际公平:指时间上的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代内公平:指空间上的公平,包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
2.持续性原则
(1)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2)核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首要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共同性原则
(1)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表现: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
(1)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目标及承担责任存在差异。
(2)特点:
①发展中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西北部,欧洲的十字路口。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煤炭和水资源丰富。
(4)离铁矿区近。
2.鲁尔区的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工业部门。
(2)地位: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温馨提示]
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比较
相同点:两地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
不同点:山西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的总量较少,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短缺;水运条件差,铁矿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河流多且多运河,水陆交通运输发达,靠近铁矿产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
(1)衰落时间:20世纪60年代。
(2)原因:
①煤炭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需求量减少;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导致竞争力减少。
②钢铁工业:受煤矿不景气的影响;钢铁生产转移。
③新技术发展的冲击:钢铁等传统工业需要的人员减少。
2.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热污染。
[温馨提示]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我国能源问题分析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尤为突出。
一、我国能源的分布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1.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0 000亿吨,全国2 300多个县市中1 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2.石油、天然气资源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一、区域差异的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应以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比较为“入口”,以分析人文地
理要素差异比较为“出口”,具体比较要素见下表: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与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