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0字。
茶馆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三、简介第一、三幕剧情
四、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五、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
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课外活动: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茶馆》:怀念经典年代
金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起正式公演这出戏,老舍的新著《茶馆》(三幕话剧),这出戏通过一个北京茶馆的变迁,和许多人的生活遭遇,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
《茶馆》的演出,可以使观众认识到腐朽、野蛮、残忍、多难的旧中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新社会。”
这是1958年的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对《茶馆》首演的报道。《茶馆》从那一个夜晚开始,红遍了中国。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试图去观察这样一部影响了中国舞台近半个世纪的经典名剧,看到它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留下的印痕。
茶馆心结:古典文化的宿命
整整42年了,《茶馆》始终是一座丰碑。
它曾5度搬上舞台,但是,演员前后却只有2班人马,一班人马是于是之、蓝天野,另一班,就是梁冠华和杨立新。站在90年代末的《茶馆》新版,有不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