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3900字。
第二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从中领悟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 使学生有意识地树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审美观。
3、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技巧。
重点难点把握
具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并使学生从中获益和启迪。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美”,理解“美”,树立“美”
一、作者介绍(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问时,可给予简单介绍)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二、导入
作者在提及他的写作目的时说:“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沟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藤摸瓜’,去找那些碧绿的叶子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放ppt)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里的两个关键词:伟人、文学
那么就让我们在这篇课文中体会文学,同时通过文学来了解伟人。
三、介绍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并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
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请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