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学案1
- 资源简介:
- 约3410字。 - 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2.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难点)。
 3.了解国际联盟的成立(重点)。
 【基础知识】
 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概念:战胜国与德国及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2.内容
 签约对象 签约时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德国 1919年6月 《凡尔赛和约》 严厉处置德国
 奥地利 1919年9月 《圣日耳曼条约》 疆界关系:确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规定邻国的疆界;德奥不得合并
 割让领土:将一些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等国
 军备限制:军种、数量受限,废除普遍兵役制
 经济惩罚:支付战争赔款;财政由协约国监督
 保加利亚 1919年11月 《纳伊条约》 重划疆界: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部分地区划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军备限制:军种、数量受限,废除义务兵役制
 赔款规定:赔款总额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还清
 匈牙利 1920年6月 《特里亚农条约》 除履行对奥地利条约的主要条款之外,还要接受:
 领土:将部分地区划给南斯拉夫等国
 军事:废除普遍兵役制,限制军队数量和装备
 赔款规定:赔款总额为22亿金法郎
 土耳其 1920年8月 《色佛尔条约》 土耳其新政府接受其中的: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对西亚等地区的“委任统治”
 1923年7月 《洛桑条约》 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财政不受外国监督,关税自主;取消赔款
 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实质: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2.不稳定性
 (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及对霸权的争夺使战胜国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
 (3)新诞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以后德国挑起新争端创造了条件。
 (4)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①原因:“委任统治”的形式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欧洲各国革命的影响。
 ②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出现高潮。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3.总体认识
 (1)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
 (2)列强对霸权的争夺,也不断削弱凡尔赛体系。
 (3)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挑战。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历史背景
 (1)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
 (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了国联盟约。
 2.盟约内容
 (1)“维护和平”的原则。
 (2)实行“集体安全”。
 (3)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3.国联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4.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5.国联总部:瑞士日内瓦。
 6.主导国家:美国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
 7.国联性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重点阐释】
 1、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