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3
- 资源简介:
- 约2990字。 - 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鲜卑族的起源、发展和建立政权的过程;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并对该时期中国上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有所了解;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全面分析、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方法技能:通过对北魏统一北方后其统治区域内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对比,学会分析社会矛盾形成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3、情感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在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北魏两尊骑马武士陶俑图。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后却难“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以及他移风易俗的伟大改革。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怎样的困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次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二)讲授新课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设问:改革的前提是什么?有什么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何实行汉化政策?
 展示材料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前提: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改革的必要性。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设问:面对鲜卑族的落后局面,皇帝孝文帝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
 1、推行均田制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及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1)原因:土地兼并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均田制内容: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