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与止谤》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其它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3/13 19:08: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780字。
纳谏与止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对“读”的内容的简法叙述和联系实际的“感想”(议论)的有机结合,从而理解并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本文引用古人的故事和古代的名言对突出文章重点以及增强论述中心力量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对照写法展开论述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预习提示”中说:“可以说对照方式的论述是贯穿全篇的。”请思考课文是怎样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来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前四段主要评述齐威王勇于纳谏的大智与风度,第5段用“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作为过渡,用周厉王止谤的行径和结果与前四段对照。接着第8段又用“追古思今”作为过渡,再以现今有些领导同志对待批评的态度和“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与前7段对照,形成了一个双重式的对照结构。通过这些对照,使作者赞扬齐威王勇于纳谏的大智与风度,抨击周厉王及“四人帮”止谤的观点更加鲜明,也使作者所提出的当今各级领导同志应“悬赏纳谏”的建议更显得入情入理,使读者读后不由不同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慨:要勇于纳谏,止谤不会有好结果。
(二)本文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
答: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所要论述的有关重要问题。如第2段开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明人有错误并不意外,重要的是“改过”。有了“改过”之心,当然就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它是能否“纳谏”的前提。所以这里引用古人的话为下文赞赏齐威王能勇于纳谏的好作风提供了“理由”。在论说文中起到理论论据的作用。
又如第2段“唐太宗与魏征”和“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的运用,从正反对比中说明了“纳谏”的不易和难能可贵,从中推出“勇于纳谏的齐威王”值得赞赏的“理由”。
总之,引用古人名言,提及古人故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非主观臆想或一孔之见,而是有着广泛的史料基础和充分的依据的,这使文章丰富深刻,更加令人信服。
(三)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显著特点?
答: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对仗的使用如“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等等。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四字句,不但显得工整,有节奏,而且也很凝练有力,如“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等等。文中还用了许多比喻,如“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等等,都非常贴切,生动。
精读导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读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