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28题,约9480字。 -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C
 【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2.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开放战略提出,2000多年前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再次受到大众关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唐代时,在这条线路上行走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C
 【解析】活字印刷是北宋时期;粉彩瓷是清朝时期,唐朝时期看不到,故C正确,符合题意;A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是唐朝时期出现;D是汉代出现。
 4.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制定时的情况;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错;D 项不符合韩非子的主张;“法不阿贵” “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反映了反对贵族特权,故选 C。
 【名师点睛】
 本题要求回答韩非子“法不阿贵”主张和《十二铜表法》的共同点,即两者都应具备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A、D不符合韩非子主张,B不符合《十二铜表法》,C两者都符合。
 5. “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
 B. 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
 C. 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
 D.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答案】A
 【解析】“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意思是说心性并不是一种,可以多样化,实际上是追求个性解放,故A正确;李贽属于明朝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故B错误;C中普遍说法绝对;D中彻底说法绝对。
 6.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