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论语》中的交友观
作者:刘海程 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学号:200428012503021 课程班编号:
一、交友与仁的关系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多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恭、宽、信、敏、惠”五事于天下为仁等等。但综合论语中各章节中有关“仁”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仁的根本是爱人;
(2)仁是一种心境,失去仁则失去生命之根本,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
(3)仁存于心,故为仁由己;
(4)仁贵在坚持,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
(5)仁者性情正,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有大公之爱,故“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可见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希望其改过自新。
(6)仁者能真好人,真恶人,其心必明通,不被私欲蒙蔽而使好恶失其正,故仁乃智、勇之根本。
(7)仁为礼乐之根本。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
(8)忠、恕各执仁道之两端: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 尽己之心以待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之心以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都起源于仁心。作为人际关系的特例——朋友关系的处理,也毫无例外的要以仁为准则。纵览《论语》有关友的论述,便发现这些论述几乎涵盖了处理有关朋友这一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就选择朋友的方法、与朋友交往的原则和“君子”式友人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择友的方法
首先看根本标准。“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狂者执仁道忠的一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优点是有救世的热情,弱点是若无节制,则容易变得不则手段。狷者执仁道恕的一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优点是道德的纯洁,弱点是若无激励,则易流于消极避世。而中道之士兼具二者之优点而避免了其缺点。在孔子看来,他最希望和“中道之士”,即具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并成为朋友。但是仁者难得,只好退而求其次,与狂者和狷者相处结为朋友了。可见,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的根本标准是其仁的程度,有多少忠和恕的成分。
《论语》中多次提到的“无友不如己者”(如1.8等)不是教人根据人的地位、财富的高低去决定与之交友。此处的如不如己,更多从人心着眼,看其是否具备爱人之心。
其次便是分清朋友的类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6.4) 和正直的、守信的、知识广博的人交为朋友,便有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