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17题,约9760字,有答案解析。 - 1. 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礼记•射义》记载西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反映出 
 A. 西周射礼中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
 B. 礼体现了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
 C. 礼乐制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 射礼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说明西周时期的射礼强化政治等级和家庭尊卑,体现了一种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平等,排除C项。
 2. 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
 A. 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
 B. 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
 C. 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
 D. 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
 【答案】A
 【解析】从地图显示的信息看,孔子周游列国是按照从东向西的路线,使得齐鲁学术思想影响到其他诸侯国。故答案为A项。从存在思想地域分区来看,不能说明文化趋同,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孔子学说在当时并非得到各国欢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 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
 A. 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B. 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
 C. 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
 D. 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从表格信息来看,从汉时的“十三刺史部”中北方远远多于南方,到唐朝时期的道南北相等来看,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4.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凸显了务实的学风
 D. 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来看,作者认为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B项。孟子的思想不包括“君为臣纲”,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务实学风”,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