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29题,约13000字,有答案解析。 -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120员,殷240员,东汉7567员,晋6836员,隋12576员,大唐18805员。这可用来说明
 A. 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
 B. 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
 C. 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
 D. 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答案】C
 【解析】对材料分析后可以看到,从夏朝到唐朝,政府官员的定额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较大。反映出国家统治的机构越来越多,说明了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故本选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与官吏之间的关系,故可排除A;材料显示官员数额的增多,应是中央与地方都增多,只讲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的情况是片面的,故可排除B;材料无法显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故可排除D。
 2. 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卓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以德治民
 C. 克己复礼
 D. 君轻民贵
 【答案】B
 ........................
 3. 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由此推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
 A. 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
 B. 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
 C. 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D. 土地兼并与头卖之风是否盛行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地主阶级已经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所以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故本题选B。ACD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看到,材料中没有涉及“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土地兼并与头卖之风是否盛行”这些信息,凡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的信息可以直接排除,据此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4.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造成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一信息可以看到九品中制正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本题选D。A的说法与材料中讲到九品中正制“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是相矛盾的,故可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皇权在此后并没有走向衰落,可排除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垄断了人才的选拔,所以不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故可排除C。
 5. 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说明
 A. 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
 B. 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
 C. 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通过此次考古发现,否定了以前的许多记载,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本题选C。AD两项的说法明显错误,可以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专家推论“的问题,故B的说法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6. 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 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 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 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答案】A
 7.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这反映了朱熹
 A. 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 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 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 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