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总论<br>
<br>
<br>
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br>
——就《金庸小说论稿》与作者严家炎对话<br>
<br>
金庸小说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个“谜”。北京大学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先生的专著《金庸小说论稿》。这本书是第一部从学理上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br>
《金庸小说论稿》出版后,记者采访了严家炎先生。<br>
记者:您1995年春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考虑。<br>
严家炎:在大学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平心而言,并非为了赶时髦或要争做“始作俑者”,而是出于文学研究者的一种历史责任感。具体来说,我开这课,一是为了感谢青年朋友们的殷殷期待,二是为了回答文化界个别人士的无端指责。<br>
我阅读、思考乃至研究金庸小说,可以说都在青年朋友的推动、督促之下“既然那么多年轻人都喜欢读,做老师的完全不了解似乎说不过去。”怀着这种心情,于是我试读了《射雕英雄传》,一读之后,竟然就放不下来。后来竟至渐渐觉得不为青年朋友做点事就欠了感情的债,就会有重压之感,觉得不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既有愧于文学史研究者的责任,也辜负了他们的期待。<br>
至于文化界个别人士的无端指责,那是发生在1994年初冬的事。此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鉴于查良镛(金庸)先生在法学(包括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新闻事业、小说创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我也在这一仪式上发表了题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贺辞。不料,此举遭到了一位杂文界朋友的刻意嘲讽和谴责,他在《拒绝金庸》一文中,说他虽然没有读过金庸小说,却知道武侠小说“有如鸦片,使人在兴奋中滑向孱弱”;说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称号是“北大自贬身份而媚俗”。正因为如此,我也就不自量力,决心将金庸小说搬上讲台,让大家来共同讨论和鉴别,顾不得这一做法是否妥当或超前了。<br>
记者:此后您还在北大讲过金庸小说吗?<br>
严家炎:我去年上半年还讲了一个学期。听的人很多。我后来不得不做了一点限制,就是规定的作业量特别大,要完成三次作业,把很多人吓退了。跟年轻人一起讨论金庸小说是很有意思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