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小说阅读教案(3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2/10 15:15: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530+14410+12850字。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
  适用学科 高中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中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
  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小说环境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应题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教学重点 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 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社会环境虽然不是考查的重点,但其作用仍不可忽视。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
  二、复习预习
  1.分析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
  (1)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3)把握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如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4)从文本中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描写中理解环境的特殊特点。
  ……
  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适用学科 高中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中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
  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小说情节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应题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教学重点 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 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二、复习预习
  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
  小说阅读-赏析小说形象
  适用学科 高中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中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
  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小说形象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应题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教学重点 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 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如何把握呢?
  二、复习预习
  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直接描写的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1)提问方式
  ①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考点/易错点2
  答题思路: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四、例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