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高考时文精选素材(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作文素材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2/10 16:02: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4份。

  最新2019高考时文精选素材(六)51-60
  1.让我们在春天平整好土地
  “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80后已经开始去治脱发了”……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年轻人压力过大、“过早衰老”的话题,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
  身体的变化或属戏谑、或属难免,不过折射的也是青年群体中的“小情绪”。这样的小情绪,与“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流行语、与“我们是谁”的咆哮体漫画、与“1988年中年女子”引来的群嘲一样,透露出的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几许焦虑、面对未来的几分迷茫。在“奋斗”这最厚重的青春底色之上,我们也需关注到少许这样的“灰色”,为更多年轻人吹散成长路上的心灵雾霾。
  应当看到,今天的年轻人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物质红利,但也承受着社会高速运转下的精神压力。“流动中国”的真实图景,一线城市的快速节奏,职场内外的激烈竞争,让不少年轻人感觉压力很大。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年龄在20—39岁的独居青年达2000万人,独居青年们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而高企的生活成本、变动不居的生存环境、成长进步的现实压力等,都是青年人焦虑的来源。“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未来发展迷茫”……一些人因此开始“叹老”,甚至被现实击倒,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心浮气躁。
  其实,青年群体因为刚走入社会,缺少经验、缺少积累,因而更需打拼,而偏偏这个群体又对生存环境更为敏感。这使得“少年维特之烦恼”,几乎成为普遍性的问题,不独今日才见,也非特定地域所有。上世纪80年代“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青年群体集体爆发的焦虑症,既是青年群体鲜明特点的反映,也是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写照。
  帮助青年纾解内心焦虑,不能靠说教,更不能靠指责,关键在于关注青年、走进青年,同时通过更好的发展,去真正消除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紧张与不安。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多解决现实难题,敞开机遇之门,帮助年轻人涵养信心与耐心,才能激扬青春、消解焦虑,让更多青春身影轻装前进、踏实奋斗。当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青年才能远离无力、疲劳、焦灼等心理危机。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一代青春是容易的,青春的旅程本就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一时的困难、坎坷,面对情绪上的失落、彷徨,青年人也不妨自问,是不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放大了自己的焦虑?是不是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尽了最大努力?是不是总寄希望于付出就会立刻得到回报?每一个人所向往的生活,都需要时间去奠基,需要行动去抵达。面对焦虑,一位网友的话值得思考:“去做事,把时间填满……看到因为自己多做了太多事练出来的灵魂肌肉就知道值得。”在与生活的过招中练就“灵魂肌肉”,一个人就不会内心孱弱而畏惧前路。在春天平整好了土地,又何愁在秋天颗粒无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直以来,青年群体蕴藏着社会的活力,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共同掸去心头的暮气,释放活力、放飞梦想,这一代青年必将肩负起“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时代责任,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2.一心干事与一身干净(人民论坛)
  徐文秀
  前不久,最高领导人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这席话语重心长,揭示了干净干事的内在大逻辑,道出了为官从政行稳致远的真谛。
  ……
  最新2019高考时文精选素材(七)61-70
  1.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
  两年前,杭州姑娘葛露琴“海投”阿里巴巴所有职位让她如愿进入“高大上”的杭州金招牌企业,亲戚朋友无不羡慕称赞。两年后,葛露琴却后悔了,长期加班内分泌失调胖了20斤,她突然觉悟“身体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于是辞去阿里的工作,在公厕保洁员妈妈的言传身教下,管理辖区内25个公共厕所。(10月26日《法制日报》)
  放弃高薪工作去选择另一份看起来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这类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虽然如此,但这类新闻一经报道,依旧能够引起网民的转发和评论。这个现象其实说明了人们对自己现实工作的不满和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出这种大胆而自由的行动。在虚拟世界参与的互动与议论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欲望与需求的投射。
  但这次的新闻跟以往的又有所不同,以往类似的新闻,比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耶鲁毕业生回国当村官,或是最近的北大清华医学生卖烧烤,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多是引导人们关注北大、清华、耶鲁这些名牌大学自带的标签与光环。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这类大学的毕业生理应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事社会上流的工作,他们卖猪肉卖烧烤、回乡下当村官,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带有极大的新闻性。
  本次新闻的主人公葛露琴姑娘,不过是一间普通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她也从事过很多的工作,一开始从事培训工作,后来海投简历进入阿里,一开始充满兴奋与期待,但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却是沉重的工作压力。她从阿里辞职后又在几家公司工作过,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终于在管理公厕的岗位上“安身立命”。报道中提到,她认为,新工作给她更多时间回归生活,周末可以旅游、看书或学习,“很踏实,心情也放松”。这是一个普通人寻求职业的曲折过程,没有太多的新闻点,只有一个普通人最平常的追求过程,在不断的“试错”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真实的兴趣点。
  的确,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下一年一度的秋招已经临近结束,秋招是应届毕业生走出社会的第一步,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同学已经拿到Offer,有的可能还在跑各种宣讲会、招聘会,忙着网申、海投。但人生是一个长久的马拉松比赛,我们都是参与者,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道和节奏才能笑到最后,而这个过程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跋涉。
  放弃阿里高薪去管公厕,一个平常人不断尝试又不断经历失败却又不轻易屈服的生活故事。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没有选择是容易的,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
  最新2019高考时文精选素材(八)71-80
  1.将成功果实系于祖国大树(人民论坛)
  吴樵人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
  的确,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参天大树上,才分外甜美。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的,个人生活离不开民族群体的活动及其创建的环境、背景和氛围。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是有“根”的,身上都打着无形的“烙印”。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那种归属感以及为国尽责的使命感,往往是天然的、难以割舍的;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刻相连,把自己的奋斗成果归属祖国和同胞,也往往是一种自觉。
  回溯历史,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至海外,华人华侨很快掀起归国热潮。一时间,从印尼开往香港的船上,多数为归国华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侨居国外的科学家约5000余人,而到1956年底,已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归祖国,其中不乏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在给留美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中,华罗庚言辞恳切:“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老一辈科学家不远万里、以身许国,正因他们深深懂得:个人的成就即使再耀眼,如果无助或无益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最终都将黯然失色。
  其实,成功的果实只有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才格外壮实。每个人都享有选择的自由,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事实一再证明,个人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融合,才更加深沉。科学家杜祥琬,曾将人生动力比喻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需要,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当个人成长的溪流汇集到国家命运的滔滔大江之中,一个人的前途自会更为广阔,成功之路也必定愈发宽广。
  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放大。当更多人把成功果实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这棵大树便会枝繁叶茂。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正因拥有大批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者、实干家,我们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岁月为证,国家和每一个人,构成了不能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祖国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是无法选择的;你爱自己的祖国,你为祖国要有所承担,这也是一种义务。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
  ……
  最新2019高考时文精选素材(九)81-90
  1.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文论经纬)
  2.锻造最硬的骨头(人民论坛)
  3.画到生时是熟时(人民论坛)
  4.最快的脚步是“坚持”(人民论坛)
  5.“以身许之”乃大情怀(人民论坛)
  6.“宁作我”方能成我(人民论坛)
  7.“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8.致敬“最温柔的守护者”
  9.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
  10.知标本者 万举万当
  1.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文论经纬)
  在一国之内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可谓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观。
  这便是中华文化。这个“世界”,即是迄今中国人笔下热词——天下。如梁启超所言:“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而不以一部分自画。”
  诚然,古人认知世界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创造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中华文化,致力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融凝我泱泱中华。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机缘,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最理想世界:天下大同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看待天下?古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如老子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如今日之世界,若都只是从本国角度、本国利益来谈世界治理,而不是着眼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则全球治理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