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语文活动课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初步实施研究性学习。<br>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人与身边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br>
3、 强化对鲁迅思想的认识,体现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br>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投影仪。<br>
教学时间:一课时<br>
教学流程:<br>
一、 课前准备:<br>
1、 引导学生将初中阶段所学的鲁迅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体会鲁迅所说“救救孩子”的主张的深刻内涵。<br>
2、 鼓励查阅图书、翻看资料或上网搜寻,看看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热点问题使人觉得“救救孩子”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条件的自制好投影片或用软盘下载相关资料,准备课堂阐述自己的见解。<br>
(设计说明:这样安排既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促使他们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br>
二、 讨论导入:<br>
1、 我们刚刚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br>
明确要点:他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的知识分子。<br>
2、 孔乙己是一个中老年读书人,我们学过的鲁迅文章中有没有写到读书的孩子呢?再想一想还写到哪些不读书的少年与中老年人。<br>
明确比较对象:<br>
第一组:《社戏》中 “我”与少年闰土、《社戏》中的一群农家子弟(读书的循规蹈矩,遇事只会生气,不读书的生龙活虎,聪明能干)<br>
第二组:孔乙己与中年闰土(读书人与不读书的结局并无本质差别,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是贫乏的)<br>
3、希望当然还是在孩子身上,但路在何方?<br>
投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