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1
- 资源简介:
约4870个字。
14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chóuchàng) 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 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进入 ”与“ 感受 ”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智慧 ”后加上“ 的境地 ”。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 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 写情 ”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 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