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0/20 19:29: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
  • 下载点数: 6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1220个字。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莽莽(mǎng)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数风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朝代(cháo)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