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语文多媒体课件使用误区及应对策略
青岛二中 于坤(此文发表于2005年1月《语文天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推广,多媒体教学以其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和直观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全方位地展示课堂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和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有位老师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曲班德瑞的优美轻音乐,屏幕上不断闪现出剑桥优美的建筑和自然风光及诗人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营造出美的抒情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自行朗读,把握诗歌的美感,然后再由学生示范朗读。此时的师生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解,在美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感受诗人对康桥难舍的留恋之情。这种多媒体授课比起传统的讲解式授课方式,更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审美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就讲完了。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多媒体教学带来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又陷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在新课标下,更有明显的不和谐。这主要体现在:
一、 授课过程中人机对话忙,师生交流少
教师的授课过程是师生配合、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控课堂行为,控制课堂节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教学课时,却把精力放到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再加上课件制作过程中细节处理处理上的不完善,只看到老师忙上忙下地人机对话,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知识交流。这其实就是把以前的以教案为中心转向现在的以课件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老师也很难再有精力去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 忽视传统授课手段,形成课件依赖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教师能否靠语言的魅力打动学生,这也是语文教学传统授课手段之一。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历来都非常重视语言表达艺术,一位老教师曾语重心长地对年青教师说:“多媒体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当成是没有多媒体的45分钟,你们打算怎么准备?”是啊,当我们在得到多媒体这个得力助手帮助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是否忽视了语文教学最为根本的东西?对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在较好、较快地掌握了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是不是在无意中形成了对多媒体的依赖?会不会造成语言表达的弱化?如果语文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手足无措,那就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