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两课时,约4840字。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课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
二、新课:
(一)题解及作者:柳永是何许人也?(课件)
1.作者生平
柳永(板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很有才华,可是直到47岁才考中宋仁宗朝进士。此前,他本来热衷功名,30岁就进京参加殿试,但仕途坎坷,首试不中,作了一首词发牢骚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板书于旁)之句。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深得歌妓爱戴,词名也越来越大。当时流行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说明他的词是非常风行的。经常有权贵向他求词,相传曾作《西江月》,其中有“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几句。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简夷。后来再次应考,本已考中,无奈吕简夷大进谗言,仁宗本已恼火柳永的狂傲性格和他对皇帝的大不恭,于是御笔一批:“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作白衣卿相,花前月下填词。”柳永益发放荡不羁,干脆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后来直到47岁换了名字去考才中了进士。
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是里程碑(板书)式的人物。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板书:慢词)。在内容上他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民间词(板书)。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板书)功夫创造前所未有的意境。他是北宋婉约派(板书)最杰出的代表,词作风格婉曲含蓄(板书)。我们今天来学习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雨霖铃》(板书)。
2.解题
《雨霖铃》,是唐玄宗创制的曲名,后用为词调。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迁入四川,进入斜谷,碰上连日的霖雨,在栈道中听到铃声,因为悼念杨玉环,就采这种声音作了这种曲子,曲子极为哀怨。后来的《雨霖铃》为双调,也很缠绵哀怨(板书)。
3.写作背景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南朝梁代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王维《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虽然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管理垦种荒地的助理官),是个地方官。这首词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赴任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柳永很善于白描,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能勾画出栩栩如生的生活情景。下面就请大家来当一回摄影师,把词人与他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在大脑中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能切实地身临其境。好,我开始了。1000年前一个秋天的傍晚,一位近50岁的很有才华的词人,由于官场失意,不得不远离京城到一千多里之外的楚地去为官。此时他将与他最亲爱的恋人兼知音分离,这可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他、帮助他、理解他、爱着他的知音啊!现在,情人正在长亭为他饯行,词人想到这一去不知到何时才能相见,于是满腹愁苦涌上心头,又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放音乐)
二. 指导朗读
1.配乐朗诵(一读)
2.学生齐读(二读)
读前正音:霖铃 暮霭(ǎi) 凝噎(yē) 那堪(nǎ)(板书于旁)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和韵脚(△)(板书于旁),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