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3600个字。
黑色圆舞曲
野鹰
教学目的:
1.感悟热情奔放、执着追求的生命形态(生命的蒸腾);
2.学习典雅、规范的语言,理解作者塑造的鹰的形象;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鹰的形象;
2.咀嚼语言,理解作者赋予鹰的思想感情;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第9、10、11节的理解;
2.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语言典雅,感情深沉,寓意幽远。
作者写鹰,却跳出了一般人写鹰的窠臼,把鹰放在一个旷远高阔的背景中,在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里,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鹰的高贵孤傲,写鹰的执着热情,写鹰的刚烈悲壮,写鹰的至死不渝……塑造了一个悲壮的英雄形象,在雄浑莽苍的意境中,用鹰追求永生以及渡人永生的理想主义色彩为全文留下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而又意味深长的结尾。
作者精心选取意象,用苍穹旷野、沧海高原、残阳黑夜、悬崖浊浪、长风战旗等衬托鹰大气磅礴、慷慨悲歌的英雄形象;选用永失故园、英雄流放、殊死搏斗甚至庄严神圣的天葬等事件,来渲染悲壮凝重的氛围;用极富穿透力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的比喻,为读者铺展开一幅幅震慑人心的画面。
作者行文流畅,思路清晰,从鹰的外在形貌写到鹰的内在精神,从鹰的生写到鹰的死,从对鹰的礼赞写到对鹰的哲理性思考,从全文看是层层递近,而局部又有并列,比如用黑骏马衬托鹰的热情奔放,又用拿破仑烘托鹰的孤傲悲壮。
文章的难点在于作者用典雅而意境化的语言抒写着含蓄热烈的情感,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鹰的形象,并通过咀嚼语言,深味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丰富幽远的主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1
布置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揣测作者或鹰的生活环境;
2.查资料,认识鹰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一. 音乐导入,迅速进入文章的写作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黑色圆舞曲》.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们熟悉课文,并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揣测一下作者或者鹰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比如说,你想象着作者可能是什么地方的人,或者他经常在什么地方看到鹰。)
文章中提到了巴颜客拉山麓,唐古特海,辽阔宽厚的高原,藏民族和草原牧人,我想像着作者或者鹰生活的环境应该是西部草原——也就是藏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着的那片宽广辽阔而又神圣令人向往的青藏高原,下面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片异域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