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素材: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 资源简介:
约7820字。
时评素材: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可能无法成为孤岛,但一群人可以。不但可以,他们还能在岛上品尝着彼此的排泄物狂欢。
在马保国跻身顶流之前,上一个通过非正常途径引发全网热度的,还是豆瓣4分职场剧担当——靳东。
靳东有1500万微博粉丝,但这位“十八线”明星挤上头条的时刻,都跟他对都市精英的浮夸和土味演绎有关,如果不是不久前的“假靳东”事件,很多人恐怕想不到,真有不少观众会迷上他抖鸡汤时的西装革履和锃亮发胶。
比如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她只知道自己一上抖音,这位英俊的中年男演员就会对她嘘寒问暖,还许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很少有人能给黄阿姨解释清楚:手机里的“靳东”不过是个AI合成的虚拟形象,是专门来骗她的。
辣眼的“假靳东”
不过在整件事中,最耐人寻味的其实不是拙劣的骗局,而是骗子们选择靳东来冒充的背后原因。
这帮收割者精准地绕开了易烊千玺、王一博、刘昊然等“国民弟弟”,转而匹配了与目标受众认知相符的非顶流艺人。换句话说,在以三四线以下城市中老年妇女为收割对象的骗局中,恪守男德、浓眉大眼、老干部形象的靳东才是正确答案[13]。
这就叫不选最贵的,只选最对的。
众所周知,北上广深和三四五线长久接受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文化符号,由此形成迥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在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技术进步加速铺平传播渠道,在同一种媒介的覆盖下,城乡二元的文化割裂只会更加云泥两判。
在海派清口早无立锥之地的上海滩,李诞和笑果文化成为新的喜剧之王,一举成为流行符号No.1。可如果你打开最新一季的《脱口秀大会》,就不难明白脱口秀这项舶来品为什么只在一线城市风靡,却无法在更广袤的中国内陆落地:
颜怡、颜悦在婚姻段子里致敬库布里克的《闪灵》;杨笠在女权段子里调侃“漫威”黑寡妇的衰老速度比别人慢,杨蒙恩则在行业段子里插了一个历史梗:“我来参加脱口秀大会就像去了太平天国一样,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
很显然,理解这些梗,需要很强的文化积累才能get笑点,这已然超越了国人平均文化水平的上限。这么一对比,何广智和李雪琴的地铁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