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字。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3)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学会将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比较中的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我国的领土。为了建立并巩固殖民统治,日军在沦陷区积极推行奴化教育,以维护其侵略的统治。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忘记自己的民族、人民和祖国,无耻地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心甘情愿地充当外来侵略者的走狗和爪牙。日军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学校教育实行崇日复古,注重儒教和修身,废除了七七事变前印发的各类教科书,不论删改与否,一律禁用。改用由日军授意,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编写的汉奸卖国教科书,将日语升级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篡改了历史和地理课的内容,美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目的在于注入封建道德和同化政策,消除青少年的民族感。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最后一课》中的人物,他们也将面临着同样的国土沦丧、尊严遭受凌辱的困境。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了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会如何面对呢?
题目把握:
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
明确: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在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中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时代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明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同意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因此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大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与1873年,作家将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整体感知:
体裁: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a、 人物
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人,普鲁士兵。
注:本人的主人公是谁?你如何理解?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线索作用的重要人物。
b、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分别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 自然环境:天气暖和、画眉歌唱(说明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天真幼稚)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的操练、有坏消息的传出、学校只许教德语。
C、情节
开端(1—6)上学路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发展(7—23)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