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9
- 资源简介:
约3050字。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景物营造的整体意境。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技巧。
5.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写景的段落,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品味散文的语言特点,体味写景散文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心理发生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释题: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在学习中,要借助作者的描写和语言,体会和把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