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ppt93
- 资源简介:
 
 - 课件共24张,教案约2780字。 -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本文写作思路,掌握“十思”内容。
 3.通过分析文本,品味语言,学习魏征劝谏的艺术。
 4.学习古代良臣爱国爱民的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联系实际,感受“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了解作者作品
 1.《贞观政要》简介:
 2.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魏征为人耿直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他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视民如水,视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3.课题简介
 4.文体简介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课件展示各文体区别)
 5.背景简介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注疑难字音,试着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自由朗读,读准句读。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