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三步法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于靖萱
近年来,古诗词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者往往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只读读背背,二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任意拔高。于是,学生往往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感觉学诗枯燥无味,要么听老师鉴赏,津津有味,感觉美;让自己鉴赏,搜肠刮肚,感觉难!分析这种现象,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学生们自然找不到诗词的鉴赏点,不能掌握鉴赏方法。形象地说,每一首诗词,好比一把锁,现在学生们不知道锁孔在哪里,也没有开锁的钥匙。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关于诗词鉴赏的“三步法”,即在对诗词的手法、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时,分三步来走。让学生面对一作品时,选准鉴赏角度,按一定的方法步骤去做,自己用钥匙轻松打开鉴赏这把锁,而不再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下面,我用几首诗词来阐释一下这个方法的含义及具体做法: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这是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绝句。当它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鉴赏时,首先要确定鉴赏角度,由于此诗在手法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诗的手法。鉴赏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绘形摹声、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自然可以知道此诗在描写鹿柴的寂静与深林的幽暗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指手法),具体来看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谈使用)。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论效果)。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指手法)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谈使用),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