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约3800字。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教学目的: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
2、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3、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重点、难点
以上的一、二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背景、作者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感知全文。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讨论: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教师小结:
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四、重点研读: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