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60字。
第21 课 项脊轩志
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满华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
反复诵读课文,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深情。
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教学设想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文字障碍不大。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深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进行配乐朗读,营造一定的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感情。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建议用两课时教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归有光的有关情况。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现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20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他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人文辞,然不与世之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情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主要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接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者 阖门 象笏 扃牖 老妪 先妣 冥然兀坐
答案:shèn qì yuán shǔn yǎn dài hé hù jiǒngyǒu yù bǐ míng wù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雨泽下注 ⑵使不上漏
⑶乳二世 ⑷余扃牖而居
⑸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⑴下,向下,名词作状语。⑵从上,名词作状语。⑶乳,喂养,名词作动词。⑷扃,关闭,名词作动词。⑸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何可胜道也哉
驴不胜怒
过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日,大母过余曰
然 室始洞然
冥然下坐
然余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