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马 说<br>
(一)介绍作者、解题。 <br>
板书课文标题《马说》及作者韩愈的名字。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骄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br>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br>
(二)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br>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br>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且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br>
提问: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回答后,明确:比喻人才。问:伯乐指的是什么?回答后,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br>
(四)指导学习课文第1段。 <br>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br>
2.请同学们合上课本以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出示小黑板) <br>
相马 抵 骈死 槽枥 <br>
指名学生把注音写到黑板上,然后请大家打开课文订正。请一位同学领着大家拼读上述拼音各三遍。 <br>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br>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呢?学生回答后,明确:察看,仔细地看。“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抵,仅仅,只。骄死,骄,饼,并列。骄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沥,是系马、拴马的马拥、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流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br>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