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字。
长 亭 送 别
●教学内容
1、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分难舍的微妙心理。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引导点拔——比较阅读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文采派”代表人物,有“花间美人”之称。
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等,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的典型妇女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及后来戏曲的发展影响很大。
2、《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写的《莺莺传》,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王实甫影响更大,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戏剧化而成的。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作者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又称《哭宴》或《酒别》。这一折戏细致描摹了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感伤心情,揭露了封建礼教无端破坏青年人幸福美满生活的罪恶。
二、 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集中刻画了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复杂心绪,它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四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分别为四幅画拟一个标题:(一)长亭路上;(二)长亭离筵;(三)长亭分别;(四)长亭目送
(把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组对各自部分配以图画及朗读词,可改写或自己创作。)
图一:长亭路上(插入画面)
背景:碧云天,黄花满天,西风紧,北雁南飞,一片霜林
朗读词:是谁点染了湛蓝的天空 / 又无情地飘离
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 / 只撒下满路带寒的秋菊
风,肆意搅乱了思绪 / 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
看得林中的霜叶也悄然醉了/
哪里是沉醉 / 是离人的红泪
图二:长亭离筵(插入画面)
背景:西风,黄叶纷飞,衰草乱舞,一桌酒宴
朗读词: 古怨别 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图三:长亭分别(插入画面)
背景如图二
朗读词: 沉醉东风·送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图四:长亭目送(插入画面)
背景:傍晚,起伏的青山,苍翠的树林,渐行渐远的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