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00字。
第二十一课 项脊轩志
湖南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归纳几种常见句式。
3、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笔墨清新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于是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七子、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被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他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著作辑为《震川先生全集》,计四十卷。
2、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至于其得名的由来,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言其窄小,如项颈之间。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3、关于“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古代文化常识
(1)记、表、书、志
古代的四种常见文体名。“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 ·礼书》司马贞索引 ,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也有“记”的意思,是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记、表、书、志”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2)古时对年龄的称谓
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二、知识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