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长亭送别》的课堂缘何笑声朗朗?
——兼谈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问题
2003年11月,笔者有幸观摩了十多堂省级优质课,自觉受益非浅,感受良多,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思考。
说句真心话,那是一堂很见功力,也很有活力的课。以“泪光盈盈处的深情——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世界”作为课堂的抓手,选择“”“”“”“”四支曲子作典型分析,可以说,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透彻的,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是极其准确的;同时,以教师深情并茂地复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课堂开端,而以教师忧郁哀怨的曲调翻唱“”结束,最后学生门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音乐声中走出课堂,可以说,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师精心严谨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充分展露了教师的良好文学艺术功底;尤其引人耳目的是,整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朗读、对演、翻唱,发言、讨论、交流,等等等等,可以说,课堂活动的设计是既富于变化又新意迭现的。
然而,听课过程中,那不绝于耳的朗朗笑声总是让人感觉别扭(事后笔者对着光盘细数了一下,发觉整堂课学生朗声大笑的就有34次),总觉得那朗朗的笑声是不该出现在《长亭送别》的课堂的。
众所周知,《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折,作者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应该说,“依恋”“悲戚”“怨恨”“忧虑”等情绪是“长亭送别”的感情基调。既然如此,那么学习或者说鉴赏“长亭送别”,其课堂怎么会充满朗朗笑声呢?思索再三,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是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具备科学性,具体表现在这堂课上,有以下两点:
1.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与变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感受。比如要求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对演”,又比如要求学生用现代流行歌曲的乐调“翻唱”“”。
2.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从而忽视了文本的独特性。比如活动过程中,教师时不时冒出的诸如“张生‘高复’”等“俏皮话”。
因此,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的。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是科学的呢?换句话说,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符合文本的独特意义。
我国编制语文教科书历来采用文选制,即经过精心选择的一篇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排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语文课本。因为组成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其写作背景不尽相同,写作意图不尽一致,作家、文体、情绪、风格等也不尽一样,所以,这些文章每一篇都会有其只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人人都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