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堂实录6
- 资源简介:
约3380字。
《蒹葭》课堂实录
1、整体感知
学生前面学习过《诗经》中其他篇目的吟诵,对吟诵有一定的感觉。于是,让学生先默读、然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尝试吟出自己的调。
H同学跃跃欲试,自己举手起来吟出了第一章的前四句,但是后面就找不到调了。其他同学对前几句也是念念有词,到后面就渐渐沉默了。
在他们琢磨后面到底该如何吟时,我示范吟诵,同时让他们体会声音中传达出的意境。
2、学吟
分章,分句带孩子们练习吟诵。这个环节重点聚焦韵律的感受和模仿,没有释义的环节,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对于韵律优美的诗词来说,韵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会让人有一种想要学会它,而不想被打断的感觉。这就像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首先是想要跟着旋律哼唱,沉浸在旋律本身营造的意境中,而不会想立刻就查明白歌词的含义。其次,在反复听、跟唱、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揣摩和理解文字的含义(在PPT上,提前打出理解可能有障碍的词的含义),为后面的文本理解打下基础。这个阶段可算是声音和旋律模仿的精确阶段,是文本理解的浪漫阶段。
3、整体理解
1.整体把握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诗歌还是歌曲,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在前面已经充分学唱、学吟的基础上,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就是整体的音韵特点和结构特点。这种整体上的感受和把握,对于后面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都起到很好的背景铺垫作用。
(1)韵律特点
师:这首诗的韵律有什么特点呢?
生L: 都押“ang”韵。
师:嗯,很好!第一章“苍、霜、方、长、央”都押“ang”韵。但是其他章也是押这个韵吗?
生H:第二、三章押“i”韵!
师:嗯,第二章中的“萋、曦、跻、坻”,第三章中的“已、涘、沚”的确押“i”韵。但是PPT中我标红的“湄、采、右”好像并不押“i”韵呢?那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面面相觑,然后陷入了沉思。
我趁机播放了一段模仿古汉语吟诵的《蒹葭》视频,视频上字幕和音频同步。我让大家认真听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