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3610字。
《<诗经>二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诵读并尝试背诵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还给它们设计了朗读脚本,课下同学们也为它们寻找了合适的朗诵配乐,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结合自己找到的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其中一首诗歌。
朗诵完后同学、老师可以加以点评,互相学习。
师:在反复诵读中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这两首诗歌独特的结构美呢?这两首诗重章叠句读来朗朗上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它们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一下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你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2.探究方法
(1)选取一首诗歌,诵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诗歌中重复的部分,观察其规律。
(2)反复朗诵诗歌,边读边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面的三句基本一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荐菜,左右芼之”。只有三个字不同,“流”“采”“芼”。只有中间第5、6句不一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左右两半都是中间一句句式不同。《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蒹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4.活动小结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