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6
- 资源简介:
约6550字。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学会朗读演讲词,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会朗读演讲词,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当清明节,我们在悼念逝去亲人的同时,是否会想起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牺牲的先烈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的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
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讲演片段》,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影音资料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 字词检测
miè liè chǐ tú fèn chuí
污蔑 卑劣 无耻 屠杀 悲愤 捶击
kǒng bù huǐ miè mán hèng bēi bǐ fù yǔ tiǎo bō lí jiàn
恐怖 毁灭 蛮横 卑鄙 赋予 挑拨离间
2.了解文体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者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其特点主要有:(1)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该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3)条理性。要想讲话内容容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4. 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并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听闻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了。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