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14
- 资源简介:
约4700字。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走”“一何”“致词”“裙”“请”“已”“绝”生等重点词语。
2.了解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古体诗的韵律,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4.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走”“一何”“致词”“裙”“请”“已”“绝”生等重点词语。
2.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体诗的韵律,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济世情怀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春望》一诗补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按课文填空
⑴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
⑶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⑷_________,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
答案:⑴其翼若垂天之云⑵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⑶盗窃乱贼而不作⑷玉不琢 不知道。
3.根据提示填空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